哲学系(珠海)举办首期哲珠教师学术沙龙
哲学系(珠海)举办首期哲珠教师学术沙龙
2022年4月1日上午,我系在海琴六号A486会议室召开了“哲珠教师学术沙龙(第一期)”,会议由卢毅副教授主持。
系主任陈建洪教授在开幕致辞上表示,希望能够借助本次学术沙龙,加强系内各位教师、诸位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对彼此专业方向的了解。




✦
钱捷教授为本次学术沙龙作了引言,他指出,现行学术氛围并不健康,存在一定的学术研究肤浅化、教条化等乱象。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放下包袱,开启心灵,台上踢脚,台下握手。本次学术沙龙就提供给我们一个尽己所为,促进学术健康发展的机会,希望它能够为我们营造一个小小的学术研究的生活世界。
✦

✦
紧接着,王华平教授作了题为“意识的科学—哲学研究”的第一场报告。王华平教授首先从作为日常经验的意识现象谈起,接着介绍了现象意识与取用意识的区分。现象意识是经验,是主体处于经验状态时所感受到的“像是什么”(what it is like)的东西。取用意识是心理内容的全局可用性。如何理解现象意识是意识研究的“难问题”,任何物理的、机制的或功能的回答似乎都会留下解释的鸿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打破了哲学对意识研究的垄断,意识的共振理论(The Oscillation Theory of Consciousness)、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意识的信息整合理论(The Information Integrity Theory)等相继被提出。然而,它们都没有真正解决“难问题”,因为我们仍然可以追问,它们所提议的意识相关物为何会产生现象性质,而不是纯粹的物理性质?王华平教授认为,这些理论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们预设了意识是实在的,因而努力去解释意识现象。但这个预设有可能并不成立,这为意识错觉论(illusion)提供了可能。错觉论认为,意识是大脑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产生的错觉,就像我们在观看舞台魔术时产生的错觉一样。相比于其他理论,错觉论并不去解释意识,而是试着解释掉(explain away)意识,因而不存在解释鸿沟的问题。对错觉论来说,重要的不是“难问题”,而是“错觉问题”,即意识错觉如何产生的问题。王华平教授认为,意识的注意图式理论可以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

✦
董惠敏助理教授作了第二场题为“道义逻辑与规范推理”的报告。董老师指出,在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多种关于规范的概念,例如义务、权利、责任、命令等等,我们可以借助模态语言来表征它们,说明各个概念的性质。标准道义逻辑提出一种简单的方案:给出一个作用于命题上的模态词来刻画“应当”(在所有理想状态上都是真的就是应当的),而其他道义概念都可以用它来还原。于是,“禁止”可定义为“应当不”,“允许的”可还原为“并非是应当的”等。“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价值”,不同哲学流派提出不同的观点。而逻辑学家、计算机学家也给出自己的方案,从标准道义逻辑衍生出了不同的分支。董老师在这次报告中主要介绍了道义动态逻辑和道义偏好逻辑。道义动态逻辑的产生,是去回应“什么是规范”这个问题,它指出规范是“应当做(ought to do)”而非“应当是(ought to be)”,即以作用于活动而非命题的模态算子去刻画义务、规范。而道义偏好逻辑关注的是理性决策问题,它认为“应当的”就是“最优选择”、命令会影响什么是“应当的”,从而给出新的模态语义去刻画义务、命令及其相互影响。由此可见,道义逻辑的不同分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帮助我们表征、理解规范及其推理。董老师还提到,道义逻辑的进一步发展需借助于哲学上的反思。例如,Bratman的BDI-理论指出认知与理性之间的重要关联,由此发展出表征不同理性行为的BDI-逻辑。它们可用于刻画不同类型认知主体(社会主体、情感主体、博弈主体)的“应当”。除此之外,道义逻辑还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从计算的视角,关注如何对法律、法规进行恰当的形式表征,解决诸如责任认定等问题。
✦

✦
第三场报告的报告人是蔡祥元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外部世界的超越性”。蔡祥元教授表示,这篇报告的问题意识源于当代学者对新儒家以“内在超越”刻画中国哲学的批判,就这些批判而言,他同意“内在超越”会导致某种价值危机;先秦时期存在(外在)超越的思想,但是他在内在超越是否能够刻画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内在超越困境是否能够通过诉求早期的(外在)超越观念论来克服等方面与这些批评存在分歧。随后,蔡祥元教授分析了三种典型的超越形态,分别为,1)神秘主义的超越,具体体现为前理性时期的诸神观、天帝观。2)形而上的超越,具体体现为上帝、实体、自在之物等哲学概念。3)自然主义的超越,以当代物理主义为代表的立场,它通过肯定唯有超越的物理事实才是实在的,消解了超越性的问题,然而,这三种超越形态都有问题,蔡祥元教授自己支持一种生存论境遇中的超越观,这种超越源于对外部世界的偶然性或不确定性或不可掌握的总体感受。最后,蔡祥元教授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指出他或许会对当代技术主义生存处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现象学的“超越观”对话;对中国古代形而上学进行解构式地重构;与精神分析相结合;并与自然主义进行对话。
✦

✦
最后,秦际明副教授作了题为“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构建与文化整合”的报告。秦际明副教授表示,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不断地批判形而上学的同时,中国学者则热衷建构现代形而上学。导致这般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对哲学的理解存在重大差异,中国学者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刻,认为哲学的重要功能是取代儒家,发挥文化指引的社会功能。然而,西方传统对哲学的理解并非如此,哲学被理解为了说理的形式,对知识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哲学以怀疑为基点,以理性批判为手段,不预设一切前提地对所有形而上学体系进行考察,正因如此,一切形而上学体系也就变得不再可能。因而,现代哲学以方法为本,而与一切传统的宗教与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拉开了距离。相对西方,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在于拥有一套高低不同层次的教化体系,既有面向文化精英的儒家性理之说,也有面向大众的伦理生活的儒家伦理和民间宗教信仰。现代中国的形而上学建构的问题就在于,它仅仅保有天理的逻辑形式,但缺乏内容,更缺乏相应的教化体系。因而,如果我们要继续进行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化,那么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哲学的形式理性之外添加独立的文化内容?即如何建构一个富有教化功能、与宗教、教育、流行文化等相关的文化体系?

✦
本次学术沙龙最终圆满结束,它不仅促进了各位教师之间的了解,也为我系积累经验,为将来举办更加广泛的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