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哲珠 | 梁铭恩:提高全英课堂效率的小技巧

发布人:辛邦杰

为了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升学深造,哲学系(珠海)推出系列深造、学习经验分享推送。我们将对2018级深造的同学以及2020-2021年度获得一等奖学金的同学进行系列推送报道,旨在发挥哲珠学子的榜样带动作用,为同学们分享学习经验,促进哲学系(珠海)同学共同进步。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2020级本科生梁铭恩,曾获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容易对全英课程产生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印象:投入很多精力,却没有预料中的收获。我觉得在刚开始接触全英课程时,课堂是提高学习成果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我想分享四条个人觉得较实用的提高全英课堂效率的小技巧

#01 制作自己的名词表

造成全英课效率低的原因之一是课堂生词较多,相对于理解老师所讲内容,时间更多花在了查课件或板书上的生词;这样,一节哲学专业课就变成了英语提升课。非常推荐大家在课前预习时(包括提前浏览课件、指定的阅读材料)把出现频次较高的专名罗列成表并翻译成对应的中文术语。一是能够帮助我们与此前在中文语境下获得的有关该专名的知识相对接;二是这些专名通常就是下节课的关键词,课堂上出现的其他生词大多是它们的形容词或变位,把握了这些关键词,其他生词也能根据老师的语境猜个大概,可以省下不少在课上查词的时间。另外,这份名词表还可以作为学习的提纲,如果时间允许,不妨在预习材料的同时尝试总结专名的英文释义,并在之后根据课堂内容、其他拓展文献不断进行补充修改。

#02 将阅读材料分层

出于语言的不熟练,我们有时会在读英文文献时出现“读一段忘一段”的情况。可以尝试将文献分层,如某文献前5段是论证一,后5段是论证二,其中1-2段是前提一,第3段是举例说明,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在旁边以序号标注其主要内容。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幅该文献的“地图”。在课堂上根据头脑中的“地图”,我们能够迅速定位老师所讲内容是对文献哪一部分的分析或批判,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开展的逻辑。

#03 尝试手写笔记

如果感到全英课记笔记变成了“听写”考试,或者是出现记了上句漏下句、只顾记单词而忘记去理解课堂的情况,可以尝试改用手写笔记。手写的好处是可以灵活运用各种速记符号并简写单词,可以根据科目特点设置自己的符号(如△=哲学的,*=政治的,~=引申,只要自己能看懂,怎么方便怎么来!)。由于手写时能够书写的内容有限,我们就被迫在听课的同时精简出其中重要的逻辑链条和知识点,这样记下的笔记就不会是单纯的“语音转文字”,而是记录了课堂的重点与自己的理解

#04 制作思维导图

制作思维导图是复盘课堂的有效方法。第一,可以根据课程大纲syllabus或教材目录确定这一门课的导图类型,如政治哲学关键问题可以以 “Liberty”, “Conflict Resolution”, “Realism”三大主题为线索,中世纪哲学以Augustine, Boethius, Aquinas等人物为线索。第二,思维导图不同于笔记,导图是一个结构清晰的大框架,我们能够以此一目了然地看见自己各部分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子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后续学习中,随时可以往导图里填充新的内容,逐渐构成自己的知识树。尤其是在期末复习时,思维导图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以上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比较好用的小技巧,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都能找到让学习更舒适愉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