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哲珠 | 陈少明教授《走进“经典世界”》讲座回顾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珠海 发布人:韩珩

10月9号下午,哲学系(珠海)建系五周年纪念活动暨中大珠海哲学论坛第五十九讲在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走进“经典世界”》,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讲。

 

在本次讲座中,陈少明教授分享了他在研究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经典世界”,详细介绍了“经典世界”概念从雏形到发展完备的思路历程以及它丰富的内涵,同时深入挖掘了“经典世界”的知识功能和学术潜力,并且展望“经典世界”能在未来进一步的改写经典知识的版图。

 

甫一开始,陈少明教授就以日常语用中的“经典世界”一词和“经典世界”概念之间的区别作引,“经典世界”概念相关问题作为一项探讨中的工作脱胎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框架中。陈老师指出,中国哲学研究文本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常常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那么如果想要从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研究,走进“经典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经典世界”概念的雏形最早孕育于陈老师早年的一篇名为《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的文章中。当时这篇文章所处理的问题是经典文本和哲学史叙述的差别,后者为范畴和命题或者更准确说是假命题,而前者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内容和单调的论说形式,而是充斥着大量的人物和故事的文本特性。问题的症结在于抽象范畴和叙事体裁的关系,他认为应该正视经典的本来面目,进行不以范畴为中心的哲学史研究,或者说发于兴趣的经典文本研究。在这篇文章中,陈少明教授作了一个简单的初步区分,在以《论语》和《庄子》为核心文本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从“概念”转向文本中的“人、事、物”。陈老师以孔门弟子的形象和庄子的表演为例指出思想人物并不是观念论说的“玩偶”,以“扼于陈、蔡”和“庄周梦蝶”的历史故事说明思想史事件的具体特征及其争议,以“观物取象”讲述从自然到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而发掘出了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哲学研究没有固定的对象,经典文本要面对古典生活经验。

 

“经典世界”概念成型于陈少明教授的另一篇文章《什么是“经典世界”?》(《中国哲学年鉴》(2017))。“经典世界”概念为“世”、“界”所界定,和人类生活秩序紧密相关,有别于以概念范畴为中心的思想世界,而以人事物为观察的对象,亦有别于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世界,着眼于载入经典系统的故事或传说,“经典”是一种价值范式而非没有生命力的认知史料, “经典文本”的范围囊括经、子、史,包括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文本如野史、笔记、歌谣、戏剧等。经验中的事物一旦进入经典文本后,就会脱离原型并获得独立的生命力,陈老师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经验事物传播和被解释的途径:以对“孔颜之乐”的讨论为代表的“活化石”式的线性、传递性的模型;以“亲亲互隐”等为代表的“矿藏”式的跨越时间的、无中介的模型。同时,经典文本的意向性指向过去,塑造了一个文化共同体,“经典世界”是文化认同最深厚的土壤。

 

“经典世界”概念的潜力在于其独特的内在机制,且不限于划分对象,是能够解释其它现象的概念工具。作为一个“工作概念,陈老师用两个例子说明其方法论意义:一是“杨朱问题”中所展现出的被演绎的逻辑;二是《兰亭序》这一千古名帖作为“精神的碑石”所体现的非线状的传统和其中蕴含的精神生命力。“经典世界”概念能够扩展哲学的视野,是想象力的展现,并在现在和未来进一步改写经典知识的版图。

 

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陈少明教授就同学们所提出的“如何不以范畴为中心进行哲学性讨论”等问题进行了耐心地解答,现场的气氛热烈,同学们为陈少明教授精彩的讲座两度献上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