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哲珠 | 钱捷教授《中国哲学“察异求同”走向世界》讲座回顾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珠海 发布人:韩珩

2020年10月9日下午,中大珠海哲学论坛第六十讲于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中国哲学“察异求同”走向世界。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钱捷教授主讲。

 

钱捷教授立足当前实际情况,指出发展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对于中国的崛起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是必要的。基于这种现实需求,钱捷教授提出走向世界的应该是怎样的一种中国哲学这一问题。该问题蕴含两个认知,一是对哲学国别上的特殊性认知,二是对中国哲学研究当下状况的认知。目前中国学界当下做的哲学包括外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人对这两种哲学的研究不管多么出众,都不能算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分析或批判归根到底是在做别人的哲学;只向国外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话则展示的仅是一个过去的的中国哲学。钱捷教授主张当下中国哲学要走向世界,最终取决于是否有当下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哲学。这种哲学显然应该是、必须是今天中国人所做出来且具有自己的创造性论点的、独特的论证的和系统性的哲学工作。

 

钱捷教授讨论了如何努力创立当代的中国哲学这一问题。中国哲学理论体系一定是有着现时代和世界意义的,因此,该体系必须要做到“食洋而化之”、“食古而化之”以及“合洋古而用之”,将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消化吸收。为了避免笼统和含混,在“合洋古而用之”之前我们要看清楚洋、古,并对它们的区别了然于心,这即 “察异”。在“察异”的基础上,我们求洋古之同。

 

钱捷教授分析了创立当代中国哲学在逻辑上的可能与必然。通过“察异求同”创立当代中国哲学是可能的,该论断是从对哲学发展的逻辑的认识得出的——哲学是以一个个“正、反、合”三段式的“圆圈”方式进展的(该点由黑格尔系统地阐明,海德格尔则深刻而准确地看到了这一逻辑的实质:存在—存在者—存在)。“合”是哲学的发展的最终阶段,不论中外哲学都朝着“合”前进,并且中外哲学的“正题”是相同和相似的。钱捷教授指出西方哲学展开得比中国哲学充分,以至于其展开过度有些难以“迂回”和完成最后的“合”的阶段。展开尚不完全的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这个困扰,中国当下的哲学的目标并不是“返回”到传统,回到“正”的阶段,而是从传统“展开”,深入发展“反”的阶段。当代中国哲学必然要学习、研究西方哲学,要学会展开的或者说学会“反题”的话语。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由于其内在的与“正题”的亲缘,便可有利于我们迂回成功,先于西方哲学构成“合题”。

 

钱捷教授指出,人类哲学的发展关键在于要直面那些对于全人类来说共同的人生和宇宙的根本问题。中、西方哲学史上的那些先贤尝试对这些根本问题做出解答,但是他们是在彼此的隔阂中独立沉思,而我们作为今人,在科技和交流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下我们能够也必须在交流中实现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影响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