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珠师风 | 访谈钱捷教授
人物介绍
钱捷,中学毕业后当过农民、工人,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专业化学。因热爱哲学,研究生改学哲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此期间去法国学习,获得普罗旺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有欧洲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主要著作有《超绝发生学原理》(第一卷、第二卷上册)、《头上的星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自我与他者——比较视野中的中西文化》等。
Q:请问老师,为什么您会在本科学习化学,而后又转攻哲学呢?
说来话长,我曾是一名知青,中学毕业后就到农村插队落户,后来又到工厂当工人,77年恢复高考才考取大学。离开中学在社会上这几年,除了马列著作与毛选,再加上鲁迅的书外很难接触到其他的书籍,结果渐渐地对哲学、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后来恢复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想到恩格斯为了研究哲学花了十年来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的事迹,感觉要做好哲学,没有一点自然科学知识是不行的。譬如你谈认识论,却不了解作为人类认识的典范的自然科学,那怎么可以?再加上自己读书有一个体会,就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可以自学的,但自然科学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专业学习,到深一点的地方就比较困难了。正是这些考虑使我选择了自然科学专业。但对于哲学,自己一直都是爱好的。所以本科毕业后考研究生选了哲学专业,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Q:老师,可以聊聊您留学法国的经历吗?
一九九零年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法国。当时自己只是初学了一点法语,因此想到如果按计划一年后就回国,可能在专业上学不到什么,所以在征得我的工作单位同意后就申请读博了。同样,出于学习成效的考虑,我选择了康德哲学,具体说是以康德的“超绝图型法”为研究主题,觉得这样才能学到别人的真东西。当时还有这样的想法,即如果这样的选题能够做下来并拿到博士学位,才能说明自己是有能力研究西方哲学的。现在回想起来,感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并且这一段在国外的学习也的确让我收获很大。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法兰西学院的教授Jules Vuillemin,他在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他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对康德有精深的研究,名气很大,但对我却十分地耐心。后来我曾对朋友们说,当年去法国留学若是没有遇到Vuillemin先生,那在学问上的收获得少去一大半。的确,这对我是一个运气,能经由Vuillemin先生的引领而触及到康德哲学的奥秘,走到它的精妙之处。
Q:老师,可以聊一聊您最喜爱或者最赞同的哲学作品或哲学家吗?
很难说哪一部作品或哪一个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的那些重要哲学家,每个人都是一座丰碑。他们的思想和理论,都是非常高深并且十分有趣的,比如说康德。但不仅是康德,笛卡尔、莱布尼茨、柏拉图,对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要不是精力和时间有限,这些人的思想我都想深入地去钻研。但这是做不到的,只能有所选择。选择有时是个机缘问题,如果说我没有碰见Vuillemin教授,说不定会选择其他的哲学家的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准确地说,我对西方哲学史上这些重要的哲学家,没有特别偏好哪一个,他们对我都有吸引力。
Q:老师,请问在阅读方面,是对一个著名哲学家的较多著作为选择好,还是以较多著名哲学家的个别本名著为选择好?并且读书是读经典著作,还是读专家们对这些著作的解读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去讲。正如我刚才所讲,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你必须要做出选择。
首先你要选择那些哲学史上重要的、影响大的那些哲学家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富矿,值得你去深入地、长时间地开采。而且他们彼此也不是孤立的,深入下去你会发现,无论是在具体的研究的内容上,还是在观点的相关度上,他们都是有关联的。比如说洛克和莱布尼茨有过争论,洛克写了《人类理解论》,莱布尼茨写了《人类理智新论》,实际上讨论的是共同的话题;康德和莱布尼茨、休谟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对这些大哲学家任何一个的思想深入研究下去,以点带面,这个面也就出来了,整个联系就呈现出来了。对于选定了的哲学家,当然先要读他最主要的著作。比如要读笛卡尔,肯定要先读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要是研究康德,那肯定要读《纯粹理性批判》。有些研究康德的伦理学的,以为可以不熟悉《纯粹理性批判》,这是绝对做不好的,因为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是体系性的,它的各部分是密切相关的。
至于经典的原著与对原著的研究,当然重点在原著。二手文献只是辅助你理解原著。不过,若是写研究原著的论文,则二手文献是一定要熟悉的,因为你的研究必须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Q:那请问老师,哲学著作浩如烟海,我们如何在精读和泛读中做出选择呢?
精读和泛读要结合起来。而要把握好精读和泛读的平衡,就要善于选择所要精读的著作。这个选择,我认为有几个原则可以把握。
首先你要确定,你要研究哪些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你对关于这些思想的论述中的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两个方面最后会走到一起的。比如说我要研究因果性概念,我就可能会关注康德或者休谟,这样研究人物和研究问题就统一了。
当然,一般来说,研究问题和研究人物会有所侧重。比如说我研究人工智能这个当代的哲学话题,我就以问题为主导,不局限于哪一个人,当代很多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过论述,所以我要集中在问题上。反过来讲,以研究人物为导向,可能我会涉及不止一个问题,比如说研究笛卡尔,可能涉及到认识论的问题,也涉及到本体论的问题,还有方法论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两条线索,你去选择一些主攻的方向精读,其他的就根据你涉及程度的深浅,相对地花一定的时间去读一读,作为一种补充。
而且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这里面还涉及到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的关系问题。比如说研究康德,你不能光看康德的书,你还得看看别人怎么研究康德;尤其是写文章,写关于康德哲学中某个问题的文章,你还得看看在这个问题上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因为你直接的对话者是这些和你一样研究康德的人,为此和你的研究主题有关的二手文献也是要精读的。这样剩下的可能就只能泛读了。
所以学哲学不容易啊,我们要读多少书、多少东西,而且还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语言,除了汉语,还有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一辈子都忙不过来。
Q:那在哲学本科学习培养方面,您认为本科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比较好?
本科嘛,主要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我觉得可以提这么几个指标吧。
一是知识方面的,对一些大哲学家的思想有清楚的、正确的了解。第一,你不能误解他,虽然你的理解可能没那么深刻;第二,你不能含糊,要避免在头脑中装有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这就是“清楚的、正确的了解”的意思。再一个,就是对那些重要的哲学问题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当下的哲学研究的主要话题要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刚才所提到的人工智能哲学问题。从知识层面来讲,我觉得本科能做到这几点,已经相当不错了。
另外就是研究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要达到一定的水准。首先,能够独立地阅读理解经典著作,俗话讲就是有自学能力;其次,对于别人的分析论证,要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比如说给你一篇现时的哲学研究的论文,你能够看出作者在讲什么,是怎么讲的,他的论证逻辑是什么,他的论证对不对,等等。最后就是能够自己思考哲学问题,然后把它写成文章。如果能做到我刚才所讲的这些,那就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本科生了。
Q:老师,哲学研究对您意味着什么呢?
就我个人的情况来说,你们刚刚也听到,研究哲学目的为了回答哲学问题,所以研究哲学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兴趣,一个终身的爱好——我就是喜欢思考哲学问题,对很多哲学问题有兴趣,我想找到它们的答案。后来我研究生毕业,工作也是在学校里教哲学,成了一个职业哲学家了,整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我寻找重要哲学问题的答案的欲望。
什么叫哲学研究?就是由这些愿望构成基本动机,去实现它们,求解那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其实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自己的问题。比如说善和恶,你不能活在世界上,活了一辈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不知道。你成天对你的行为做判断,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但是这个“应该”的标准或根据你却从来没想过。这样你还做什么哲学?
所以对我来说,做研究就是我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无论写什么文章,写什么书,内心里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有一个大的方向,不会说今天这个东西时髦,我就去做这个,明天那个东西时髦,我就去做那个。在学术研究上,我从来都有一种自始至终的思路。正如我在系庆代表发言中说的那样,我最近写的书里的东西,有些其实在我三十年前的文稿里就有了;也就是说在这三十年间问题没有变,我只是在不断地深入地思考。因为我拿出来的答案,要经得住考验,要经得住很多人、很多专家的评判,甚至多少年之后,你自己都不在世界上,你写的东西还在,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你说出来的话,你就必须要负责。哲学上的问题都是那么大、那么难的问题,几千年来同样的问题还在不断地被思考。所以做研究对我来说就是生活的意义之所在,这么些年来,就像登山那样,慢慢地往山上登;从一开始,我心目中就有一座高峰,几十年来就这么一步一步地往上攀。
做哲学要脚踏实地,做研究不能玩虚的,玩虚的你踩的都是棉花,表面上腾云驾雾,实际上原地踏步。因此你必须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慢慢地登,当到了一定的高度,回过头来一看:一览众山小!那个时候你才有成就感。成就感不是说你当了教授、当了博导,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真正的成就更应该是专业上、学术上的。
Q:老师,请问您在生活中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回想起来,我的每个年龄段的爱好会有些不同。年轻的时候喜欢体育运动,打球啊什么的,甚至还当过运动员。后来喜欢唱歌,曾经拿过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十大歌手第二名。小时候没学过画画,但我对美术也有兴趣,我给专业画家们写过美术评论,有不少画家朋友,……
Q:老师,在最后您对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或期待吗?
这个期待不光是对20级的,而且是对所有我们的学生的。
对于今后要以哲学研究为职业的同学,希望他们在哲学系(珠海)的四年本科的学习中能获得将来职业生涯学业上的坚实基础;对于将来不从事哲学研究的同学,希望四年的学习能够使他们在素质方面有一个难得的提高。学哲学的看东西比较有眼光,心胸比较开阔,思维能力强,分析能力强。所以你即使将来不做哲学,这四年能够把你的思维能力给培养起来也是不错的;和其他学科不同,学哲学需要知识面打得宽,因此将来你生活起来会比人家丰富一些,主要是精神世界比较丰富。
概括地说,对将来以哲学为业的同学,希望这四年是他整个的学术生涯中难得的打好基础的机会,以至于他日后回顾起来会感叹道:那四年奠定了我一生的学术基础。如果你将来不做哲学,不以哲学为业,那就让这四年把你造就成一个有品味的、高素质的人,我觉得这样也很好啊!
结语
经师易觅,人师难遇。在哲珠这个大家庭里,无数良师等你探寻。“寻师问道”活动第二弹——钱捷教授访谈已圆满落下帷幕。前两期的推送,在专题访谈的形式、个性化的问题导向指引下,不知道大家心中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呢?如果还是心存困惑,不要着急!“寻师问道”活动第三弹——萧浩健助理教授访谈即将奉上!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