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第一课|肩负重任,共谱华章

发布人:韩珩

       5月8日,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返校的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师生们,通过网课的方式开聆听了系主任陈建洪教授为我们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开学“主任第一课”。

       这一课虽然并没有讲奥妙无穷的哲学知识,却让我们对中大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堂课以中国自1919年至1937年的历史为主线,以时间线索串联起中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深远贡献,尤其详细地介绍了我校伟大的爱国师生们的光辉事迹和英勇无畏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号召全体国民党员仿效列宁革命精神的孙中山先生,还是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先生,亦或是公开宣扬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我校校友何干之,还是曾在我校任教、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和中国革命实践的邓初民,他们的爱国情怀、先进的革命意识都曾在中山大学浓郁的爱国氛围和民族复兴意识中逐渐培育、茁壮生长。

       这堂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中大思想的包容性、开放性,中大学子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复兴重任义不容辞的担当精神。如今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中山大学的学子们也为打赢这场抗疫防控阻击战做出了贡献。相信中大师生定能秉承光辉历史,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共同谱写民族复兴的历史华章!

     感想分享

       曹亦歌:近代大学推动了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源地,而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中山大学师生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历经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创立和发展时期(1919-192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山大学师生活动(1923-1927)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和在中山大学的传播(1927-1937)三个时期,并涌现出一大批对中国近代革命和文化事业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如毛泽东,孙中山,鲁迅先生等。总之,中山大学师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事业,先后产生了大批先进分子和共产党员,着眼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中大学子更是应如孙中山先生所题词的校训那样,真正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王皓玉:近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大学为其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山大学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大的创办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积极弘扬革命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大的多位优秀师生,如李大钊、谭平山、阮啸仙、谭植棠、韦悫等也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郭沫若、鲁迅、何思敬、何干之、陈铁军、周文雍等革命先驱曾在中大任教或学习,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大也涌现出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学者,如邓初民、萧隽英等。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聚集一批中大知名教师,为革命的火焰不断增加火光。中大人身上流淌着革命的红色血液,在新时代,应不忘优良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发展之路、民族的复兴之路持续输入能量。

     李卓霏:通过这次课程,我对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山大学的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源地”,近代大学在推动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了解一系列中大师生的亲身经历和英勇事迹后,我感受到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作出杰出贡献。马克思主义早期发展和在中大的传播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应当继承前代师生的意志,用自己的行动将这份“中山魂”发扬广大,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奋斗!

       李玲丽:191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开始向全国传播,曾经无数的中大师生在其引导下自觉地参与到青年运动中,顶着压迫传播先进思想理论,积极投身革命,做到了中山先生所勉励的“立志做大事”。一百年过去的今天,中大学子也依然践行了“关注国家大事,敢当家国责任”的箴言,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人奔赴一线抗疫,有人作为志愿者贡献力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作为中大人,作为青年,我们不仅要读书,更要用自己所学回馈家国,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廖丽静: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大学的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大大如是说)。中山大学师生早期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虽是风雨飘摇,但怒火不熄,加之先驱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孜孜研究,使得中山大学自建立以来就流淌着红色基因。所谓君子不以器行,以道行,作为中山大学的一份子,国家的未来栋梁,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缅怀前贤,不忘初心,慎思笃行,牢记使命”,铭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把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使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